对很多留学生家长来说,在孩子出行前,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学习问题、财务问题、语言问题、申请过程,等等,而对孩子未来进入他国教育体系后,所面对的状况考虑甚少。而这则新闻,无疑让一些家长不知所措。事实上,乌拉圭、荷兰,以及美国的部分州等国家和地区此前便已对大麻进行了有限制的解禁,而英国等国,也对大麻这类“软毒品”的容忍度很高。
“在国内吸大麻犯法,但在国外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留学美国5年的李卡卡(化名)亲身体验了禁毒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尴尬之处。
各国不同的毒品政策出台自有其缘由,不同禁毒文化观念的形成亦有其道理。但具体到每位留学生和家长,在面对“危害不那么大”的毒品时,到底该何去何从?
政策差异:某些国家为何要让大麻合法化
为何大麻等毒品的合法性会在国际上存在差异?这是留学生和家长们面临的最显而易见的困惑之一。而要理性看待“软毒品”,首先要理解大麻合法化的本质。
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成员袁林看来,青少年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大麻合法化代表国家承认大麻无害”,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她说:“大麻合法化是禁毒策略的一种,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控制并减少毒品是国际共识, 但在这一宏观目标之下, 毒品的政策取向以及具体的制度与措施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者包涵曾在《论毒品政策的演变与抉择——国家意志与市民需求的良性互动》中指出,毒品政策表达了国家基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道德等诸多因素而限制或者容忍毒品的基本态度。国家的毒品控制、市民个体的权利诉求以及市民社会对秩序的渴望都会和毒品政策产生相互作用。
而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下,袁林认为,大麻合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政府的“妥协”之举。
袁林解释,与海洛因等成瘾性极强、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硬毒品”相比,大麻等“软毒品”确实危害性较低。有些国家为了让民众不去接触烈性毒品,因而允许大家有限制地使用大麻等。
据袁林了解,一些制毒、贩毒人员为了牟利,会故意借由“合法”弱化软毒品的危害性,钓不明就里的年轻人上钩。“这些孩子不知道,一旦开始接触毒品,未来等待他们的可能会是什么”。
但即便如此,在已经解禁大麻的国度,潜在的危害似乎也很难和当下正在盛行的文化相抗衡。